封面專題

我們都是暫住的 — 地球亟需拯救

文 : 鄭智友

履新不久的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陳國華教授認為,地球不是我們的。他說:「地球是我們向子孫借來的,所以我們有責任保護它,將它完好地交給下一代。」

陳教授指出,貫徹可持續發展的要旨甚為迫切。他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化學工程師,擁有逾卅年學術研究、大學管理及行業領域經驗。

他提醒說:「時不我待,如果我們要保持地球潔淨,並確保地球上的生命能持續發展,須立即果斷行動。」

攜手同行

他指出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已是勢在必行,且全球合作至關重要。他解釋說,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主要的世界經濟體都應拋開經濟、政治或文化差異而同心協力;他同時樂觀的看到絕大多數人接受氣候變化的科學結論。

陳教授說:「全球氣候變暖不單是指酷暑,人類在未來會遭遇更多的極端天氣甚至寒冷的夏天和溫暖的冬天,而海平面的提高勢不可擋。」他於2022年9月擔任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

Iceberg
 
bad weather
 
 

陳教授說,我們首先要以身作則。大學研究人員從其研究中汲取知識去傳授,同時也要做可持續發展行動的表率。

他說:「改變人們的行為,並非一朝一夕可成。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傳播知識,同時不斷創新,使得大家的生活更舒適方便。」

陳教授與業界接觸始於在加拿大從事造紙業務,當時他專注研究透過節能等項目,提高紙巾製作過程的效率。

他說:「我身為化學工程師,接受過化學與工程基本原理的培訓,可用於多種工序。我剛來香港時從事處理工業廢水的研究工作。後來我意識到能源在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由於我在環境電化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我在大約15年前涉足能量轉換和儲存領域。」

學院使命

陳教授表示地球的能源與環境面臨嚴峻形勢,不過亦並非全是壞事。他指出幾個積極因素。

他說:「幾十年前,我們並不完全了解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硫對環境的危害,現在我們明白了,就能夠採取行動。我們還知道即使消除了某座城市的霧霾,還要處理更難察覺的大氣污染物和顆粒物帶來的危險。」

Professor Chen Guohua 陳國華教授 當然,學院對香港及世界而言大有助益,對解決諸多能源與環境問題起重要作用。剛履新的陳院長決心秉承學院的使命,保持學院在能源及環境前沿研究的學術優勢,同時培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他說:「我們的專長在於促進能源、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等目標領域的研究,培養工程師與專業人士採用多面的方法,解決本港和國際能源、環境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問題,及維持跨學科研究目標的協作與互助氛圍。」

他補充:「我們尤其致力於能源、環境和健康的可持續技術;城市大氣與水環境;智能和健康城市等。」

改變觀念

群策群力很重要,因為學院的研究領域需要多學科投入,尤其在能源轉換、收集、存儲及高效使用等範疇。

他說:「城大其他學院有許多相關領域的學者,能源及環境學院將繼續與全校的優秀同事密切合作。」

除了研究和發展,陳教授深信要鼓勵改變觀念,亦即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比如說,不將廢物視為一無是處。

他說:「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我們要將廢物看成一種資源來有效利用,而不是要丟棄的東西。當然如果我們能盡量減少消耗,減少產生廢物,大家都可從中受益。」

歸根結底,透過減少使用能源,大家都能貢獻一份力量。陳教授認為這對拯救地球極為重要,因為減少使用礦物資源,盡量使用可持續資源,就可留下更多給後人。

Quo

陳教授強調,可持續性及氣候變化領域亟需開展更多合作項目。城大在能源及環境領域無疑擁有跨領域的人才,本年迄今有四則重要新聞說明這一點:

  • 城大學者領導的四項研究在1月獲環境保護署首屆「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撥款共2,026萬元。
  • 城大與電訊盈科企業方案5月簽署兩份合作備忘錄,其中智慧能源管理是共同開發的領域之一。
  • 機械工程學系兼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3月榮獲美團青山科技基金頒發2021年度青山科技獎,以表彰他在低碳冷卻及仿生工程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是9名獲獎者之一。
  • 城大聯合領導的國際團隊在4月宣佈研究成果,可將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大幅提升至破紀錄的25%。
     

首頁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