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科技開拓人文研究新世代
文 : 黃穎嘉
數碼技術在當今社會的應用無遠弗屆。在人文學科領域,近年也興起「數碼人文」的概念。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徐力恆博士乃香港少數數碼人文專家之一,他期望在學術界凝聚不同領域學者參與。
革新既有研究模式
人文學科研究的挑戰之一是處理大量史料。傳統歷史學的研究模式是學者埋首圖書館,在書海典籍中發掘有意義和價值的研究題目,再細選史料和解讀。
徐博士指出︰「窮一生之力,我們也不可能看完或精準地解讀某個範疇內的重要文獻,比如說:所有中國著名文學作品。如果有電腦協助,我們在比較、篩選、分析大量資料上,都會更具效率和廣度。」
他表示,隨着網絡科技的進步,獲得資料的渠道更多元化,研究人員亦可透過電腦整合繁複的史料和數據,用以支持自己的觀點及想法,或修訂學術界固有的見解。
這張「唐代進士和宋代進士籍貫對比圖」以數碼化方式呈現,圖中的黃點和粉紅點分別是唐代和宋代進士的籍貫分佈。徐博士舉例說,唐代的眾多墓誌銘詳細記錄逝者的生平事跡、家世、官階品級等資料,是研究唐代政治和社會菁英及其社交關係網絡的重要依據。用數碼方式整合和對比大量墓誌銘資料,可重現龐大的人脈關係圖,讓學者更精準地把握士族之間的關係、勢力興衰,以至對唐代政局及社會的影響。
誠然,科技亦有其不足之處。徐博士指出,單是利用電腦完全準確辨識古代典籍中用到的漢字和詞彙已不易,加上中國古籍文本一般沒有標點,故亟需學者運用專業知識來訓練電腦,才能輸入資料,把資料數碼化。他補充說:「數碼人文的精髓在於人文學者與電腦的力量相輔相成,相互補足,而不是以電腦取代人腦。」
推動跨領域合作
徐博士現為人文社會科學院「數碼社會研究群」召集人。2021年5月,在人文社會科學院為中學教師舉辦、關於知識轉移的活動中,他展示了如何運用電子地圖比對各時代進士的籍貫,以及這些圖像化呈現對教學有何幫助。他又於同年6月舉辦了「再思中國人文的數據化:數碼人文網上工作坊」,邀請國際學者分享交流。
徐博士於2021年6月舉辦網上國際工作坊,邀請多位學者分享他們的數碼人文研究。 徐博士認為,聯繫不同研究群體、凝聚不同領域專家的力量和資源,是數碼人文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他又預期,隨着人工智能技術愈趨成熟,未來人文研究中數據的角色將更加重要,有助學者以新思維鑑古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