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HK Tech國際中心大樓於11月舉行動土儀式。這棟大樓展現城大推動國際化校園氛圍的願景,學生可以在便利和舒適的環境中聚會。城大校董會主席黃嘉純先生、校長郭位教授聯同大學管理層、教職員及多名城大學生一同見證大樓的動土儀式。多名非本地生更組成醒獅隊表演,首次體驗中國傳統舞獅文化。
城大於11月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兩位傑出人士,以表彰他們對教育及社會福祉的重大貢獻。他們是: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國綜合理工學院Haut-Collège教授及成員、Zetta-Exawatt國際科技中心主任熱拉爾.穆胡教授;前律政司司長、資深大律師袁國強博士,GBM,SC,JP。
此外,城大於9月頒授榮譽院士銜予四位傑出人士,以表彰他們為城大及社會服務並促進其發展的傑出貢獻。他們是:世界綠色組織主席葉毓強教授;華彩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創辦人史立德博士,BBS,MH,JP;崇賢投資有限公司創建董事王明鑫先生,SBS,BBS,JP;富士高實業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楊志雄先生,MH。
城大於11月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宣佈攜手合作於香港及大灣區開展創新及創業項目,推動創新創業。科技園公司會透過IDEATION計劃及創業培育計劃,向雙方共同甄選的合資格初創隊伍提供種子基金等支援;雙方亦合作投資HK Tech 300初創項目。
城大於11月舉行「尋唐夜」籌款晚宴,這是大學為般哥展覽館所舉辦的首個大型籌款活動。晚宴共籌得400萬元,將用作支持般哥展覽館的長遠發展及研究,推動城大繼續以展覽連繫社區,促進學習。當晚眾多藝術愛好者、城大友好及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出席盛會。為配合「尋唐夜」主題,嘉賓穿着華麗的唐朝或中式服飾,中西結合的藝術表演賞心悅目,為全場營造熱烈氣氛。
五位優秀學者獲頒「傑出研究獎」,以表彰他們在材料科學、媒體與傳播、生物醫學及數據科學領域的傑出表現。今年的「傑出研究獎」得主是工學院李兆基講座教授(材料科學)任廣禹教授。「傑出研究獎—青年學者」得主是媒體與傳播系副教授Kim Ki-joon博士、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雷黨願博士、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嚴健博士、數據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清鵬博士。
城大科學家發現不同液體在同一材料表面的流向是可調控的,這不僅豐富了對固液相互作用的認識,也將為工業界多方面帶來深遠影響,如流體設計及強化傳熱。由城大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南洋杉葉上發現意想不到的液體流動行為,據此設計出可控制液體傳輸方向的原型。
城大於9月在校內及網上舉行典禮,歡迎約200名「HK Tech老虎班」學生。「HK Tech老虎班」旨在讓追求卓越的傑出學生發展潛能,修讀世界頂尖STEM教授的課程。「HK Tech老虎班」成員均為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可在世界級學者的指導下,修讀特別設計的科目及開展研究。
城大校長郭位教授聯同約240名城大跑手,參與10月渣打香港馬拉松2021。今次是郭校長連續12屆(除2020年因新冠疫情停辦之外)率領城大馬拉松隊參加渣打香港馬拉松,展現城大人文修武德的風範。今屆賽事規模大幅縮減,城大共有62人參與全馬、73人參與半馬賽事,及108人參與十公里賽事。數十名教職員、校友、學生組成後援團隊,沿途為城大代表團打氣。
城大於11月舉行「校長講座系列:學術薈萃」講座,由數據科學學院講座教授兼副院長、數學系講座教授、劉璧如數學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周定軒教授主持。他在演講中介紹了深度學習在處理大數據、語音辨識、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及其他多個領域中取得的突破。講座題為「深度學習的數學理論」。
城大於10月舉辦以「樂韻飛翔」為題的開幕音樂會,由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王磊先生率領一眾香港年輕音樂家演出多首大師級樂曲,為10月8日至11月3日舉行的2021/22城大藝術節揭開序幕,吸引逾200名校內、外的觀眾,享受一個樂韻悠揚的晚上。城大文康委員會自2015年起每年籌辦城大藝術節,既營造校園文化氛圍,亦連結城大學生和專業藝術家,令城大成為社區的藝術樞紐。
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博士開發首個將延遲確診作為變量因素納入計算的數學模型,能更準確地量化「限聚令」等非藥物干預措施的影響。此新方法可協助政府制訂控制疫情的公共衞生政策,這在重新通關後尤其重要。該論文「多項非藥物干預措施在香港無封關下對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控制的影響:模型研究」已獲世界知名科學期刊《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接受,並獲得香港高等研究院及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城大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Steven Wang博士及其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快速通風系統,以低成本方式在極短時間內徹底過濾隨氣流擴散的新冠病毒,而且安裝簡易,適用於醫院及洗手間等高危地方,有效減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城大材料研究團隊以創新方式應用積層製造(亦稱3D打印技術),成功研製出超高強度、高韌度極輕合金。工學院大學傑出教授劉錦川教授表示,這個研究為積層製造開拓新領域,能設計及製造出以往傳統方法未能製成的新鈦合金,為研發豐富多樣的結構應用帶來廣闊前景。
城大學者研發出新型傳感器,能有效預防及修復因工作久坐而引起的關節疾病。這種以剪紙結構製成的傳感器與人體肩、頸部連接後,便能全面監測關節運動,而且較大部分可穿戴式關節監測系統更靈活及精準。研究由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與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楊征保博士領導。
城大10月舉行「戰後香港與達之路的故事」展覽,以珍貴的歷史圖片及展品呈現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房屋、教育和工業面貌,並紀念余達之先生對推動香港二次大戰後的經濟、民生及教育的貢獻。展覽會內容主要以城大出版社出版的《余達之路:糖薑大王與戰後香港》一書為主題。
城大師生及校友10月參與創新科技嘉年華2021,七個參展項目涵蓋多個領域,包括調節室內温度的智能窗戶;從高濕度環境中收集霧水並轉換為電能的裝置;協助視障人士的冷熱觸感反饋智能手杖;包含角色扮演元素的彈珠遊戲;配合VR操控的3D打印機械人;挑選最合適JUPAS課程的人工智能平台及獨家國際考試網上學習平台。這個活動由創新科技署主辦,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參觀了城大的展覽攤位。
本書從民族誌角度,探討華南地區汽車體系崛起與中產階級冒升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作者聚焦中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區,描述在這個地區,私家車如何塑造中產階級的日常社交、凝聚力和主體性,以及汽車體系如何促成了全新的中產階級形成。通過仔細分析個體流動與社會流動的複雜關係,作者細緻地刻劃出現代中國的社會景象,展示了在轉型過程中過去與現在的傳承與撕裂,社會結構與個體能動性的複雜互動。
本書論述亞洲及香港義工服務的源起、發展和現狀,並介紹城大推行的「城青優權計劃」。該實地試驗計劃通過義工服務,促使面對快速轉變社會的年輕人自主發揮,參與計劃者還有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及其服務對象。書內引述許多亞洲個案,由參與計劃的義工、機構的工作人員和服務使用者講述義工服務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價值觀、社會及公民意識,以至其道德觀及個人責任感。通過這些故事,讀者可深入了解亞洲義工服務的興起及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