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專業教育與研究

預防青少年自殺

文 : 黃慧婷

自殺是現今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的議題,亦是世界許多地區的青少年死亡主因之一。抑鬱症在現今年輕人中甚為普遍,是引致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危險因素。

2015年9月新學年之初,香港發生三宗年輕人自殺案,其中兩宗涉及父母與年幼子女。這些不幸事件驅使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羅耀增博士開展一項校本計劃,以預防青少年自殺。

這個計劃為期三年(2017至2019年),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70萬港元資助,名為「預防青少年自殺危機因素介入計劃成效研究」,研究對象是11至16歲的中學生,由參與的學校自行揀選參加。

Dr. Low羅耀增博士 先前的自殺預防計劃大都強調個人危機因素,卻沒有關注家庭和朋輩等方面。羅博士的預防方案既考慮了主要的個人因素(即抑鬱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又考慮到家庭的影響。他表示,媒體甚少剖析家庭與青少年自殺的關係,但家庭其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這是香港首個引入不同介入方法的預防計劃,包含青少年小組、家長小組、朋輩小組三種,透過小組討論和遊戲去了解抑鬱與自殺的關係。青少年小組幫助青少年認識壓力、探尋自我價值和學習情緒管理方法。家長小組主要讓父母理解家庭產生的壓力如何影響青少年,以及增強聆聽和溝通技巧。朋輩小組則着重訓練領袖生,使他們學會支援受情緒困擾的朋友。

羅博士說:「我們運用三種校本介入方法,減低青少年的自殺傾向和抑鬱程度,計劃的結果將有助評估這個新嘗試的成效。」

羅博士特別設計了「五色性情」公仔來解說人的情緒,分別是樂、愁、憎、驚和躁,形象有點像電影《玩轉腦朋友》中的角色。他說:「我們面對困難時會產生這五種情緒,每種情緒均會引發正或負能量,例如『驚』可能引起自我保護和保持警覺的正面反應;但同時亦會引起諸如逃避和過分保守等負面行為。重要的是能在情緒和行為之間取得平衡,過分樂觀會使人變得輕率;然而,給予自己適當壓力卻可能成為行事的推動力。」emoji

通過小組討論,羅博士發現參加計劃的青少年有很多思想陷阱,例如苛責自己和怨天尤人等。他們多愁善感,而且特別容易在新學年和假期後出現情緒低落。這些學生完成計劃後,大大減低了抑鬱狀況和自殺傾向,轉變的主要因素是來自父母的幫助和青少年自身的積極態度。

head-lock作為前學校社工,羅博士認為,現今部分青少年受到家庭過分保護,不懂解決問題,自我價值偏低,看見別人成功卻不懂得欣賞背後付出的努力。他慨歎:「甚至有社會工作系的學生到機構實習時,也要別人為他們打點一切,不懂得自己去尋找案例。」另一方面,香港自2019年經歷社會事件後,大家面對分歧,都不肯妥協和解決。社會上壓力來源增加,包括家庭、傳媒和社交媒體等,青少年在高壓氛圍下,更易引發極端情緒。

羅博士正開展另一個計劃,研究去年社會事件對香港青少年的影響,以及青少年對家長管教模式的意見。藉着這個研究,他希望為社會「把把脈」,為解決青少年自殺問題出一分力。

首頁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