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獲研究資助局新設立的「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撥款逾港幣2,300萬,用以資助四位城大學者的研究。成功申請資助既反映了城大的研究實力,亦是對大學推動跨學科研究的肯定。款項將用作資助以下研究:動理學方程組的數學理論、柔性電子技術、納米力學及應變工程,以及創新發光技術。
四位獲資助的城大學者:(左起)數學系講座教授楊彤教授、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何頌賢教授、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陸洋博士、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王鋒博士。
城大獲研究資助局新設立的「高級研究學者計劃」及「研究學者計劃」撥款逾港幣2,300萬,用以資助四位城大學者的研究。成功申請資助既反映了城大的研究實力,亦是對大學推動跨學科研究的肯定。款項將用作資助以下研究:動理學方程組的數學理論、柔性電子技術、納米力學及應變工程,以及創新發光技術。
四位獲資助的城大學者:(左起)數學系講座教授楊彤教授、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何頌賢教授、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陸洋博士、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王鋒博士。
根據QS(Quacquarelli Symonds)最新發佈的數據,城大的世界排名現為第48位,而教員論文被引用率名列全球前22名,顯示城大雄厚而增長迅速的研究實力。此外,城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一。
城大新設立由捐款人慷慨資助成立的「校長博士生獎學金」,獎學金得主最高可獲港幣156萬,用於修讀四年博士課程。獎學金將按捐款人意願,資助全日制博士生從事與科學、科技、工程或數學(STEM)領域相關的研究項目。上述領域與城大《2020–2025年策略性發展計劃》中的跨學科、轉化型研究目標一致,計劃中列出的研究領域為健康一體化、數碼化社會、智慧城市、物質科學、腦科學,城大近年在這些領域成就卓越。
城大知名科學家、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關榮教授在全球1,000位頂尖科學家排名榜中榮膺香港及亞洲第一、華人學者第四以及全球第16位。以上排名是根據Guide2Research公佈的2020年頂尖電腦科學及電子學科學家排名榜(第六次編訂)而編制。
創意媒體學院楊建文講座教授(媒體藝術)邵志飛教授榮獲國際電算學會電腦圖像及互動技術專業組(ACM SIGGRAPH)頒授2020年傑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數碼藝術)。他被譽為「在互動沉浸式媒體藝術創作方面具獨特遠見的先驅」。
城大研究團隊新開發的檢測方法,能夠檢測活細胞內與非編碼RNA(核糖核酸)結合的蛋白質。這項新技術有望應用於癌症診斷與幹細胞研究,甚至有助找出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藥物靶點。這項研究由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嚴健博士、張亮博士和陳居明博士共同領導。研究結果早前在科學期刊《自然方法》上發表,題為「以CRISPR輔助檢測活細胞內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
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羅海德博士(右)及校友曲淵澈女士(左)在香港藝術發展局舉辦的「第十四屆香港藝術發展獎」上,分別獲得「藝術家年獎(媒體藝術)」及「藝術新秀獎(媒體藝術)」。今年是該學院教員連續第三年於「香港藝術發展獎」中獲最高殊榮。
物理學系副教授朱世德博士在一項互聯網數據傳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將傳輸速度推進至全球最快。從事該研究的國際團隊指出,在這個速度下,人們能夠在一秒鐘之內下載1,000部高清電影。這項新發現有助回應全球對更高速互聯網日益增長的需求,尤其是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爆發,導致更多人必須在家工作,並在社交及娛樂中使用互聯網科技。
由城大科學家參與領導的團隊,新研發出一種非侵入式方法,檢測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可在未出現任何症狀前約10年就能獲得治療。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陳葦恩博士(前排左)及其研究團隊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以磁力共振成像為基礎,研發出分子成像方法,透過動態測量腦淋巴系統中葡萄糖水平的變化,可對阿茲海默症作早期診斷。
城大與領先的業務拓展解決方案專家、電訊及科技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透過為金融業提供數碼解決方案,推動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城大在7月與卓佳香港、3香港、Microsoft香港、天開數碼媒體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透過攜手研發創新有效的解決方案,提升投資者關係,並促進本港金融業的創新科技發展。校長郭位教授在典禮上致辭說:「在城大最近發表的五年期策略性發展計劃中,智慧城市是五大轉化研究範疇之一。」
城大環境科學家揭示一種硫酸鹽形成的新途徑,有助提升霧霾預測的準確度,以助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硫酸鹽是內地霧霾天氣常見懸浮粒子的主要成分。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兼大氣環境學講座教授陳澤強教授(右)領導的研究團隊,於知名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通訊》上發表了研究結果。該論文獲選為該刊2019年五篇最佳論文之一,亦是大氣污染研究領域的唯一得獎論文。
為適當反映優秀學生的表現,城大教務會決議改進現行頒授一級、二級、三級榮譽的學位制度。在新規章下,各學系最佳的15%應屆畢業生(根據畢業積點的排名)將獲以下認可:最佳的2%為summa cum laude(卓越);次佳的5%為magna cum laude(優異);再次佳的8%為cum laude(優良)。
1919年5月4日,中國內地爆發五四運動。這是一場反帝國主義的文化和政治運動,由於其學生運動、愛國、反強權、反外敵的多種特質,故在往後的不同年代,五四運動的旗幟不斷為人所高舉,或用以爭取國家、文化認同,或用以批判社會問題。本書作者利用從報章、文集、雜誌蒐集所得的資料,解說不同政治陣營或立場的人在不同年代如何利用及反思五四運動,揭示香港人對國家認同的心態變遷,以詮釋五四運動對香港發展的影響。
在《歷史性所有權、自決與喀什米爾問題》一書中,作者重新審視喀什米爾問題。通過多元學科的方法和國際法觀點,作者分析了關於恢復歷史性所有權和自決權的政治實踐和實質國際法。該書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喀什米爾是否一個國家;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佔領當地所造成的影響;這片領土的憲法合併及持續的侵犯人權行為對國際法的影響;喀什米爾人是否有權通過行使自決權恢復其歷史性所有權;喀什米爾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建立國際戰略聯盟來解決,以消除可能發生印巴戰爭的危機。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