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專業教育與研究

無手機焦慮症的雙刃劍

無手機焦慮症(又稱無手機恐懼症)是指因沒有帶手機或無法使用手機而感到不適或焦慮,這是一種已經確認的普遍現象;但是這種焦慮症對工作表現有何影響則尚待探討。

城大研究團隊建構了一個嶄新的理論模型,說明無手機焦慮症對僱員工作效率有雙重影響。

mobile 創意媒體學院兼資訊系統學系助理教授Suh Ayoung博士說:「以往對無手機焦慮症的研究,往往針對使用手機造成的問題。但這種焦慮症究竟使僱員工作更投入、更有效率,還是使他們不能專心工作並感到倦怠呢?至今未有清楚答案。」

Suh博士與該學院高級研究助理王冠博士合作,建構了首個解釋無手機焦慮症如何影響工作效率的理論模型。

這個創新的理論模型以「工作要求–資源模式」為理論依據,探討僱員的無手機焦慮症、工作投入程度、工作中斷、情緒耗竭及自感工作效率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

Suh博士說:「我們收集了韓國一家機構187名僱員的數據,並使用我們建構的模型測試了八項假設。」

測試結果顯示,無手機焦慮症對工作成果的影響好壞參半。首先,無手機焦慮症程度高的僱員工作投入程度會增強。工作愈是投入,他們就愈覺得自己能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令工作效率提高。其次,無手機焦慮症程度高的僱員較多感到緊張、擔憂、焦慮與抑鬱等不安情緒,並傾向覺得工作效率下降。第三,無手機焦慮症會間接減少僱員對工作效率的主觀感覺。

hands with mobiles有意思的是,研究團隊發現,無手機焦慮症會增加工作中斷,但這不會直接影響工作效率。不過測試結果顯示,工作中斷會增加僱員的情緒耗竭,因而降低其自感工作效率。

Suh博士說:「研究結果顯示了一個矛盾現象:透過流動通訊設備與僱員常常保持聯繫可鼓勵僱員更努力工作,但其效率可能最終因情緒低落而降低。即使在家裏,人們也無法不想跟工作有關的事情,而他們對此並不察覺。」

因此,這個理論模型解釋了無手機焦慮症提升或降低工作效率的兩個途徑。

Suh博士說:「這項研究成果加深了我們對無手機焦慮症的了解,以及在機構中無手機焦慮症與工作成果的關係,這要比我們已知的更為複雜。」

Dr Suh Ayoung (left) and Dr Wang GuanSuh Ayoung博士(左)與王冠博士建構了嶄新的理論模型,解釋無手機焦慮症對工作效率的雙重影響。她補充說,這些發現有助管理層與員工加深認識在工作場所中無手機焦慮症的影響。

Suh博士總結說:「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設定一些方法或工具,限制員工在工作時間內用手機做與工作有關的事。這樣可以在手機使用上,在管理控制與員工自主之間取得平衡,促進在工作場所妥善使用手機。」

研究成果發表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國際電腦學會計算系統中的人為因素研討會會議記錄》(CHI 2018),題為「障礙抑或驅動因素:無手機焦慮症對組織機構工作結果的影響」。

首頁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