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專業教育與研究

城大三位學者獲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文 : 羅素貞

城大三位學者因對科學的傑出貢獻而獲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令城大上下感到自豪。他們獲選為院士,表明城大在科技領域的研究及學術水平已達世界級。

三位新當選的院士是:學務副校長兼化學及材料科學講座教授任廣禹教授、數學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Felipe Cucker教授、數學系講座教授楊彤教授。

歐洲科學院成立至今逾15年,匯聚眾多傑出科學家,其中多位是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得主。

跨學科研究

Professor Alex Jen Kwan-yue 任廣禹教授 任教授在科研上成就卓越,尤其在材料科學領域有重大貢獻。他是倡議跨學科研究以造福社會的先驅之一。任教授與其他學者合著發表了870多份出版物,曾獲邀主持550多次演講,著作獲引用超過49,500次,其H指數(用作評估研究人員學術著作數量及水平的指數)為113。他亦是60多項專利及發明的共同發明人,其中多項已獲商業應用。

任教授表示:「我很高興得到歐洲科學院的認可。科學院匯聚眾多優秀人才,包括多位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得主。忝列其中,深感榮幸。」

任教授的研究橫跨多個學科,他專注於有機/雜化功能材料及器件,可用於光子學、電子學、可再生能源、超快資訊處理及納米醫學。 

任教授早於40年前已開始推廣跨學科研究。他回憶說:「我攻讀博士學位時,各門學科之間沒有交流,因此阻礙了研究的進步。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從事跨學科研究,在物理、化學與工程之間搭建橋樑,以連繫不同學科,產生重大影響。」

任教授憑藉在有機光子學與電子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獲得多個專業學會認可入選為會士,包括美國科學促進會、材料研究學會、美國化學學會、美國化學學會聚合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分會、美國光學學會、國際光電工程學會等。

創意與數學

Cucker教授在22年前加入城大,他對鳥群如何以相同速度飛翔作了開創性的數學解說,稱為「Cucker-Smale群組模型」。這是他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之一。研究展示在某些條件下鳥群能達致相同的速度,而這些條件包括起始速度與位置。該模型獲全球應用數學及控制工程學界的廣泛關注。

Cucker教授說:「我感到既榮幸又驚喜,因我從沒想過會獲選為院士。」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數值算法的基礎。他近期的研究範疇包括學習理論、人類語言進化的數學建模等。

Professor Felipe Cucker (left) and Professor Yang Tong. Felipe Cucker教授(左)及楊彤教授。 Cucker教授的數學熱忱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亦對數學的整體研究貢獻良多。他熱愛藝術,在創意領域亦播下數學的種子。他講授的「藝術與數學」課,論述藝術規律中蘊含的數學特性,例如畫作中的對稱、巴哈音樂中的對位。

Cucker教授在2013年出版過一本書,題為《多面鏡:藝術與數學的交匯》;2016年又與創意媒體學院數碼藝術家羅海德博士合作,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應用多組印刷品與錄像將數學理論「近似值」視像化。這件藝術品的影響力遍及全球,並曾在歐洲展出。

追尋確證

楊教授的研究領域是偏微分方程與動力學理論,並在雙曲守恆律領域取得重大成就。1999年,他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劉太平教授創立了「劉-楊泛函」,為一維空間的雙曲守恆律確立理論與穩定性。

他說:「能獲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我深感榮幸,這是對我的研究的重要讚譽。」他亦感謝城大的支持。「城大注重研究,嘉獎教研人員的努力,營造了良好的學術環境。」

楊教授近期的研究範疇是德國物理學家普朗特的邊界層理論。該理論在1904年提出,廣泛應用於物理學、空氣動力學領域的工程學,是流體力學的重大進展,但至今仍未獲數學證明。楊教授希望用數學來證明這個理論,然後發展出適用於三維空間的證明。

數學可以用方程式與模型來表達,但大部分數學課題的初期研究都要在數學家想像力豐富的頭腦中進行。楊教授表示,若要在這方面取得成功,數學家須對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全神貫注、獨立自主與堅持不懈。

EurASc side box

首頁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