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於8月慶祝香港首家及唯一的動物醫學院命名為「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典禮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主席唐家成先生宣佈,教資會將建議政府接納城大的提案,把獸醫學學士課程納入政府資助的本科課程(請按此)。
城大頒授榮譽院士銜予三位傑出人士,以表彰他們為城大及社會服務並促進其發展的傑出貢獻。他們是(右起)哈利.般哥先生、唐慶綿女士、黃俊康先生。榮譽院士頒授典禮於10月舉行。
電子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陸貴文教授榮獲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榮銜,以表彰其推動天線研究的卓越貢獻。陸教授在天線研究領域享負盛名,引領天線技術的創新發展,屢屢突破界限,令數據傳輸的速度及效率大幅提高(請按此)。
城大承蒙恒基兆業地產集團主席李兆基博士大紫荊勳賢(右)捐贈1.2億港元。這筆善款透過李兆基基金捐贈,將用於支持大學長遠發展,包括設立冠名講座教授席及獎學金,以促進學術發展及學生學業成就。
副校長(研究及科技)兼研究生院院長呂堅教授於5月榮獲中國工程院頒發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被視為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獎項,設有「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和「光華工程科技獎」兩個獎項。
城大獲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撥款逾1,100萬港元,資助其兩項研究計劃:提升材料表面傳熱效率的項目;及建立用作跨學科材料表面研究的多功能分析系統。機械工程學系王鑽開教授(右)領導的團隊負責的項目為「基於仿生表面工程的相變傳熱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化學系系主任及材料化學講座教授李振聲教授聯同其他五所本地大學的科學家,將運用570萬港元協作研究金撥款,建立配備時間分辨雙光子光電子能譜的多功能表面分析系統。
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孫東教授(左方坐下者)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全球首創以磁力控制的3D打印微型機械人,能於生物體內將細胞精確地運載到指定位置。這項發明將為細胞層面的治療、再生醫學、更精準的疾病治療,包括癌症治療等,帶來革命性改變。研究結果刊於2018年6月號《科學‧機械人學》。
副校長(研究及科技)及機械工程講座教授呂堅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種新型「陶瓷墨水」,開發全球首套4D打印陶瓷技術。這項材料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將為陶瓷結構的應用翻開新的一頁,例如在電子產品製造、航空工業和太空探索方面。
城大一跨學科研究團隊研發出嶄新方法,能在10至25分鐘內快速檢測出食物的污染物,且靈敏度高,可檢測的濃度低至百萬分之0.2。該研究項目由城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Roy Vellaisamy博士(中)領導。
由生物醫學系李嬰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腦部發訊號分子,有助提升決策能力。研究團隊在探索大腦神經星形膠質細胞對疼痛造成決策障礙的機制方面取得突破,發現L-乳酸作為一種重要能量基質,可改善腦部決策功能。
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黎月明博士(前排,右三)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新技術,用於生產攜帶治療癌症藥物的載體,傳輸藥物成效高達八成。黎博士表示,這項嶄新而極具潛力的治癌系統,能夠從紅血球大量生產高純度的胞外囊泡,而成本只需現有技術的百分之一。
城大兩名博士研究生獲美國政府頒發「研資局-富布萊特(香港)青年學人獎」,以表揚她們具潛力的研究工作。兩位得獎博士研究生分別是媒體與傳播系的朱勤鳳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的周曉禹。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唐偉康先生向她們頒發了獎項,資助兩人前往美國進行研究。
城大將學生宿舍第八座命名為「葉袁玉?堂」,以表彰葉傑全博士伉儷對大學的支持及慷慨捐助。葉博士為通用控股(集團)主席兼上海惠家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向來熱心支持教育。葉博士與夫人袁玉?女士鶼鰈情深,「葉袁玉?堂」之命名,象徵葉博士對袁女士永恆不變的承諾。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動物醫療檢驗中心於7月正式啟用,標誌本港及亞洲動物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城大動物醫療檢驗中心是目前亞洲最全面及先進的動物檢驗診斷化驗所之一,除了為本港以至亞洲區內動物醫學界提供全方位的檢驗服務外,更在辨認、追蹤及處理新興動物傳染病及公共健康議題方面提供額外資源,並肩負教學和研究重任,將成為城大獸醫學學士課程獸醫病理學的重要培訓基地。
本書從理論及實踐角度,詳細探討亞洲刑事司法的犯罪心理學,尤以香港與新加坡為探討重點。書中介紹了該領域的現狀,並討論了三大子區域的重大議題:警務及法律制度、罪犯更新與矯正、研究及未來方向。本書作者既有精研各自議題的學者,亦有多個領域的資深高層從業人士。書中探討的主題包括:心理學家參與各種法醫調查;警務人員對重大事件的情緒反應;運用心理學方法設計罪犯更新與矯正模塊,以回應不同罪犯的需求;有關精神錯亂辯護、適宜答辯、陪審團制度,以及程序公平與合法性等法律事項。
自1895年至1915年,中國知識界對西方文學及文化興趣漸濃,從狄更斯小說中譯本的初次刊行可見一斑。作者研究在動蕩的清末民初期間,狄更斯作品如何以多種方式被改編、重組、轉化,以迎合中國讀者和時代的需要。作者不囿於描述東西方交流中常見的「對西方之反應」模式,着重探討中國知識界如何把狄更斯的小說視為有一定社會及政治作用。作者把狄更斯作品初期進入中國的情況,置於維多利亞時代研究的廣闊範疇內,同時亦對應用在狄更斯及維多利亞時代研究有關「全球」化的一些研究概念和基調作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