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校園到社會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文 : 吳健玲

城大校友黃如榮先生在元朗經營有機農場,深知不同顏色的蔬菜的營養價值。他種植了幾十種蔬菜,單是椰菜花便有白色、黃色和紫色三種。

黃先生說:「有些顧客是素食者,要從不同顏色的蔬菜中吸收營養。」在城大師弟的協助下,他還推出賣菜手機應用程式,可自動為顧客挑選時令有機蔬菜。

農場位處偏遠的八鄉大江埔,作為有機農夫,他不使用農藥,每天花大量時間跟害蟲鬥智鬥力,而且為了減碳,堅持不買汽車,每天坐港鐵再騎單車到田地。

cauliflower-1
 
cauliflower-2
 

難以想像黃先生原來曾經討厭務農。幼時他父母在大江埔村種菜為生,九兄弟姐妹幫忙拔草和收割蔬菜,他總是千方百計躲懶。眼看父母日復一日播種收割,沒有歇息時間,他幼時便立志長大後要離開農場,當個工程師,沒想到兩老已悄悄在他心底撒下耕作的種子。

「耕種不一定有收成,但付出多了,豐收的機會便更大。」1990年代初,黃先生如願在城大修讀電子工程學,並加入跆拳道學會,這項因看漢城奧運(當年還未更名為首爾)直播而迷上的運動,竟跟耕種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須付出汗水,雖然不一定有實質收穫,但是很有意義。耕作要日曬雨淋,跆拳道也要朝夕苦練;種菜不一定有收成,苦練也不一定贏得獎牌;但看着別人吃你種的菜,看見團隊因你獲獎,就有很大的滿足感。」

黃先生畢業後得償所願「逃離」農場,曾在聘用過千員工的台資音響公司任職總經理。直到2010年,香港人開始關注農藥對蔬菜的禍害,他才醒悟已離世的父親曾對社會作出多麽大的貢獻,便毅然丟下高薪厚職,回歸農田,種菜去了。小時候總是避開農活,現在他覺得種菜可以為社會福祉出一份力。

Roof garden當時已退休的黃媽媽不願事業有成的兒子再種菜,結果卻受他感染重新舉起鋤頭,漸漸連姊姊、姊夫和外甥也受他「感召」回到農地。如今農場由七位橫跨三代的家人共同打理。黃先生說:「這種生活方式很好。以前爸爸下田,媽媽給他送飯,一家人在田裏聊天。我們物質不豐裕,但關係融洽,生活充實。農田給我家的感覺,我想好好保護。」

他不單承擔了亡父的耕種使命,也傳承了城大的跆拳道精神。他自畢業後便當上城大跆拳道學會和跆拳道校隊教練,每周三、四晚,他下田後便趕去城大授課,廿多年來風雨不改。他笑說:「白天在田裏是上半身勞累,晚上在城大是下半身勞累,這樣剛好可以平衡。」

黃先生領軍的城大跆拳道校隊,在香港大專體育協會2017/18年度賽事中摘下女子組冠軍、男子組亞軍及全體總冠軍。農夫總有一種「盡人事,聽天命」的心態,他泰然自若地說:「耕種不一定有收成,但付出多了,豐收的機會便更大。」

farm

首頁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