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專業教育與研究

提升大學生語文能力新方法

文 : 陳沛芬

香港一直是中英文並行的城市,並以此自豪。可是,近年卻有愈來愈多批評指香港大學生的整體語文能力明顯下降。

由翻譯及語言學系衛真道教授領導的一項嶄新教與學研究計劃,就是旨在提高大學生的中英語文能力和表現。計劃分為四個子項目,針對主要的語文問題:英文寫作、英語發音、中英文文法、中文溝通技巧。該計劃名為「迎接大學語文教學的挑戰—強化中英語文知識和運用能力」,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逾三百萬港元資助。

「我們了解一種語文的『個性』後,便會明白文法規則的道理。」 衛真道教授指出:「我們的口語跟書面語不同,特別是寫專業或學術文章時,分別更大。」針對這問題,香港最常用的方法是為學生的英文作文改正文法錯誤,幫助他們改進。不過,研究計劃不打算單單着重改正文法錯誤。研究計劃的第一個子項目是建立一個網上智能系統,羅列日常口語以及這些口語在職場及學術寫作時對應的各種合適表達方法,以提升英文寫作能力。

翻譯及語言學系系主任劉美君教授說:「學習語文的人常抱怨文法規則無章法可言,但研究員不同意。我們了解一種語文的『個性』後,便會明白文法規則的道理。教師應盡可能回答學生的問題,並且從較為全面的角度解釋。」第二個子項目由劉教授負責,是名為「我有答案」的公共資源平台,解釋中英文文法問題。

第三個子項目名為「國際中文沙龍」,每周將為本地及非中文母語人士舉行各種專門設計的活動,幫助他們在正規課堂以外學習中文。研究計劃亦將建立包含有用資源的網站,以輔導使用者學習說寫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副教授鄢秀博士說:「學生可按他們的語言背景或需要,選擇學習廣東話或普通話。」

Academic writing toolkit mockup design「學術寫作工具包」模型版面設計第四個子項目針對以廣東話為第一語言的學生,分析並矯正他們的英語發音毛病。常見的發音問題是,學生以其第一語言的字音代入英語的發音,兩者發音或許相似,但並不相同。翻譯及語言學系副教授李蕙心博士表示:「例如,廣東話沒有chair這個英文單字裏ch的發音,最接近的是ts,因此以廣東話為第一語言的學生常把chair 讀成tsair。」要矯正發音並非只是要求學生聆聽和反覆練習,較有效的方法是由教師指出舌頭的位置和嘴唇的形狀,解釋發音的基本不同。

研究計劃的跨院校團隊由城大翻譯及語言學系五位語言學家,以及香港其他三家大學的三位研究員組成。計劃預期每年可幫助七百多名修讀教資會資助大學開辦的中英語文課程的學生,並且通過提供網上資源,令過千名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學生得益。

首頁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