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專業教育與研究

氣象研究新一頁:更準確颱風預報系統

文 : 羅素貞

現時各地氣象機構均有先進的颱風預報系統,但在預測每年颱風登陸數量與颱風強度方面仍有誤差。

能源及環境學院大氣科學講座教授陳仲良教授正在研發新的颱風預測系統,可以提升預測準確度,改進目前的颱風預報系統。這項研究極有希望成功,因此獲「歐洲委員會與研究資助局合作計劃」近2百萬港元資助。

Typhoon Hato struck South China in August 2017.颱風天鴿2017年8月侵襲華南地區。該研究是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合作項目,為期三年,名為「發展用作季節性熱帶氣旋登陸預報和未來不同氣候變化情景預測的區域預報系統」。

陳教授說:「更準確的颱風預測系統,可以協助政府在財政預算及資源運用上作相應配合。準確預測亦有助保險公司作風險評估及釐訂保費。」

陳教授是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前院長。他指出,現今有多種方法預測每年颱風的數目,「其一是分析過往熱帶氣旋形成前的大氣及海洋數據與颱風形成的關係,得出一條方程式,利用統計學方法推斷當年夏季颱風的數目。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是假設大氣、海洋與颱風的關係不變,但事實上未必正確。」

「更準確的颱風預測系統,可以協助政府在財政預算及資源運用上作相應配合。」氣象學家面對的另一項挑戰,是預測全年各個颱風登陸時的強度。在受颱風影響最多的亞洲地區,研究颱風的人卻不多。陳教授說:「大概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了。」

陳教授與他指導的博士生曾嘗試模擬颱風登陸時的強度,發現模擬的強度一般比實際的要高。他解釋,當颱風在海面形成時,會對大面積海面造成影響。颱風增強時,會颳開海面溫暖的海水,使海底的冷水上升;颱風遇上冷水,就會減弱。「目前大部分的電腦模型沒有把海水溫度變化這些因素計算在內,因為海洋數據難以收集。」

陳教授的研究團隊將利用衛星等渠道收集南中國海的大氣層及海洋數據,把海水溫度變化這些因素輸入電腦模型,嘗試透過模擬不同的氣象變化,推斷海洋及大氣之間的互動對颱風形成及強度之影響。陳教授期望透過是次研究,開發一套更準確預測颱風數目及強度的系統。

Professor Johnny Chan Chung-leung陳仲良教授「歐洲委員會與研究資助局合作計劃」今年首度在香港推行,旨在推動香港與歐盟各國的科研合作,支持大學研究人員參與歐洲委員會「地平線2020」計劃下獲批的研究項目。「地平線2020」是歐洲最大型研究及創新計劃,在2014至2020年間經費高達800億歐元,目的在於促進尖端科學發展,促成公私領域攜手推動創新。

在該計劃支持下,陳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可望比以往更準確地預測每年颱風發生的頻率和強度。

首頁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