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惠貞於2012年修畢香港城市大學文學士,主修創意媒體。她自小熱愛創作,曾獲得2012年鮮浪潮最佳創意獎(學生組)、第二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專組獎項,作品並入選波蘭、英國電影節、ifva香港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等,過去短片代表作品有《私戀失調》和《14號》。城大畢業後,譚惠貞投身電影業,曾參與《危城》和《掃毒》編劇,2017年首次自編自導電影《以青春的名義》,更獲邀成為《香港亞洲電影節》開幕電影及競賽電影之一,並於本月正式上映。
譚惠貞對創作充滿熱忱,小學時期已喜歡在單行本上寫作,她笑言好像「連載小說」般,同學們爭相傳閱她的作品。入讀城大前,她已獲出版社的賞識,曾出版過數本小說。譚惠貞希望在創作方面發展,但眼見香港的閱讀風氣大不如前,加上她對電影充滿好奇,於是報讀了當年口碑已經很好的城大創意媒體學系。
譚惠貞表示城大的創意媒體一直是很多人熱捧的學系,在城大學習期間,譚惠貞更遇上影響她日後電影路的恩師—譚家明導演。她說:「譚導演是一位很優秀的導演,他有一種過人的魅力;對學生嚴厲,卻願意提攜學生,並向電影人推薦城大學生。」
譚惠貞憶述,當年城大課程相當全面,學生除了要學習電影拍攝、編劇、剪接等技巧外,更會接觸到電影配樂、平面設計、演出等領域,裝備學生成為一位全能型的導演。在城大的學習生涯中,譚惠貞最難忘是第一次拍攝的體驗,當時譚家明要求學生拍攝一套5分鐘的短片功課,而她這套短片亦獲嚴師的讚賞,她笑指:「第一次感到拍電影原來是這麼開心滿足的事情。」而這套短片更成為《以青春的名義》的藍本。
譚惠貞於城大畢業後,一直從事電影工作,擔任編劇角色,她坦言雖然發揮空間不多,好像成了別人的代筆,但她一直在片場學習,累積經驗,為以後的拍攝機會作好準備。成為第二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得獎者後,獲電影發展基金撥款資助拍攝其首部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以青春的名義》,於大銀幕公映。電影以師生戀為題材,揭示都市人的寂寞,由影后劉嘉玲、影帝謝君豪及吳肇軒、董瑋、余香凝等人演出。整個故事除了延續之前作品外,更源於譚惠貞中學一位好朋友的經歷,正好是一套代表譚惠貞的作品。
譚惠貞表示,拍攝《以青春的名義》最大的困難在於經費不足,只有325萬元的資金;因為經費由政府資助,為了保障創作自由,劇組不能找額外的投資者。她用劇本打動了多位前輩,劉嘉玲更願意身兼監製和女主角,成就譚惠貞首部在電影院放映的電影。不過,她坦言整個製作過程相當艱苦,由籌劃到完成後期製作用了兩年時間,當中因資金有限及需配合劇組和演員檔期,90分鐘的劇本只能在十幾天內完成拍攝。這個過程更讓譚惠貞學懂與資深的台前幕後團隊溝通。譚惠貞寄語熱愛創作的城大師弟妹:「不要計較賺多或少,只要是熱愛創作就要把握機會,享受創作的過程。」展望未來,譚惠貞完成《以青春的名義》後,現時繼續創作,期望有更多作品帶給觀眾。
(出版日期:2018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