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工至校長 啟迪青少年發展

李建文


擔任中學校長的李建文,至今仍堅持透過進修不斷增值,並於去年赴哈佛大學商學院修讀領導力培訓課程,力求帶領團隊支持學生茁壯成長。
  •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工作榮譽學士
  •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

傳統教育制度側重學術成績,時而忽略了不同學生的獨特性與可塑性。曾任社工的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李建文決心打破舊有框架,用心發掘並幫助他們展現自身的優點與天賦,讓他們建立自信並提升學習效能和動力,為日後的職涯以至人生規劃實現更多可能。

一般的名片皆是大同小異,例如工整列載聯絡方式、專業資格等資訊;五年前出任校長的李建文,近年常備的多款名片則包含藝術、科技、環保等元素,各具特色。他不無自豪地介紹,這些蘊藏巧思與深刻意義的設計皆出自學生之手,隨著他在不同場合派發名片,正可與各界分享學校的教育信念,同時提供平台展示學生的優異之處,讓這批多來自基層家庭的青少年可提升自信,從而活出更充實的人生。


樂於助人 投身社會服務

提到對扶育青少年成長的全情投入,同是基層出身的李建文憶述,就讀天主教中學時,偶然從學校播放的電影,認識到德蘭修女終其一生以大愛行善,深受觸動,加上從學生時期參與義工服務,體會到社會上有很多亟待支援的弱勢社群,令他立志奉獻社會,其後升讀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的社會工作學士課程,從此與青少年工作結下不解緣。

「城大課程為我提供全面的社工訓練,從中認識到相關學術理論,如System Theory(系統理論)及Ecological Model(生態系統理論)等,即使轉投教育界多年仍受用至深。」李建文直言,社工課程離不開實習環節,前往不同社會服務機構實踐所學,接觸到青少年事務、長者服務及家庭支援等多元領域的實務工作,對他不但是彌足珍貴的歷練過程,更重要是從中確立個人對青少年工作最具興趣,因而能及早為投身青少年服務範疇準備就緒。除學術所得外, 李建文亦透過在城大擔任學生會及系會幹事,結識不少知己好友,收獲寶貴的友誼。


轉職教師 發揮更大力量

90年代任職社工,李建文闡釋,受助青少年對象多聚集於球場、遊戲機中心等娛樂場所,他日常通過外展服務,爭取與他們建立互信。惟任職社工日久,愈察覺不少服務對象早已輟學,對未來亦缺乏目標,故只能提供有限度、補救性質的支援。相對地,若可提早在中學期間介入並作出改變,成效必然大增。「有此構想促成我決心轉職為中學教師,希望鼓勵更多青少年繼續學業,掌握一些在學校體制以外難以獲得的學習成果,如同學之間的社交體驗、價值觀的建立等。慶幸這份信念獲得志同道合的校長認同,聘用我擔任音樂教師,而我亦同步以在職進修方式取得教育文憑資格。」

正因深信青少年階段的成長,對每個人的影響至為深遠,李建文稱,無論角色如何轉變,他對學生的關愛和信任從未改變。「印象猶深是任職教師不久,我在校方支持下成功向政府申請優質教育基金,為喜愛搖滾音樂的學生建造Band房,最終他們不負眾望,成功登上會展舞台表演,達成比課業成績單更為亮麗的里程碑。這段追夢歷程更被電視台攝製為節目播出,證明只要具備適切的資源和機會,基層學生同樣能盡展所長。」他又認為成為學生的同行者尤為重要,他回憶曾與學生於凌晨時分一起登山看日出,雖然疲累卻是難忘而美好的時光。


聯繫社區 啟發學習興趣

憑藉豐富的社工及教學經驗,李建文一度加入教育局,專責指導校方開展輔導工作,最近亦為城大社工學系擔任課程顧問,積極以自身經驗回饋母校。回想毅然加盟一間主要收取基層學生的學校任職校長,他直言,接受新挑戰建基於貫徹多年信念,深信沒有年輕人不喜歡學習,只是需要找出適合的學習模式,如能連結學習與個人興趣,定必對課堂的抗拒減低。「我們期望將學校發展為Future School(未來校園)、Well-being School(幸福校園),以至Community School(社區校園)。由此積極聯繫社區,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多元學習經歷,包括海外交流、應用科技學習等,配合加強硬件、軟件及心件(教學法)的支援,助他們克服資源不足,啟發不同潛能,鞏固學習興趣和自信,進而循不同升學途徑實現夢想。」


(出版日期:2024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