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證券行業逾三十年,現職滙豐金融服務(亞洲)有限公司投資策略主管的劉紹文,於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畢業後入行,見證高低起跌,也曾面對裁員減薪等考驗;其後重返大型投資銀行,積極把握發展機遇,並建立了一套穩健的理財哲學,令他在事業與人生路上同樣收穫豐碩。
回顧80年代末預科畢業時,揀選了「工商數量分析」這個較新穎的學科,劉紹文直言,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本身自小喜歡數學科,期望所學知識可應用於商業社會,提升就業競爭力。碰巧留意到城大推出該項課程,兼具統計、數據分析等實用商業技能,也廣及會計、電腦等不同範疇的基礎知識,適用於金融行業、商界等不同職位,對有興趣涉獵多方面知識的學生尤其適合。
「入讀初期,導師已建議同學先發掘擇業喜好及潛能,再逐步深化入職各個專業所需的知識。如希望專攻會計,畢業後可透過考取相關專業資格達成目標。」劉紹文稱,除課程覆蓋多元學科、實用性高,有助擴闊眼界外,在這段城大的學習歷程中,他更感欣喜的是有機會參與學生會組閣,並擔任副會長,使他能從中學習待人處事及與不同界別人士合作的溝通技巧,對後來加入職場確實很有幫助。此外,他與當年會長及同屆同學至今更一直保持聯繫,成就了可貴的友誼。
提到任職證券分析員多年,劉紹文認為屬因緣際會。雖然他在中學階段已對投資股票感興趣,卻未想過以此為職業;加上畢業前遇上城大正式升格成為大學,他正是首批攻讀「工商數量分析」學士學位課程的畢業生,故沒有前人的就業經驗參考;當時作為職場新人,他對求職並不揀擇、勇於嘗試不同崗位,後來獲聘於交易所,從事證券市場的統計及研究,因工作時間較穩定,他更把握時機考取 CFA(特許金融分析師)專業資格。凡此種種,皆為他晉身證券分析員奠下重要根基。」
時至今天,在證券分析界累積豐富經驗的 劉紹文,於2014年入職滙豐,由專注單一股票與行業分析,轉型至分析宏觀市況。他坦言,一如眾多經歷多個金融危機及波動市況的資深分析員,其投資取向反為傾向保守,深信投資不等同投機,信奉穩健的投資哲學。「我深信退休準備必須涵蓋三大項目,其一是擁有個人物業,確保在任何情況下仍可讓自身及家人安居;其二是為自己設計投資組合,其定期回報相當於退休前的薪金;其三是購入一份保障全面的醫療保險,以備不時之需。」
危機意識源於工作體會,進而學懂未雨綢繆。劉紹文強調,90年代大學畢業,適逢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加入投行數年一帆風順,直至97年亞洲金融風暴湧至,才面對人生首個逆境。「那時候我在投資銀行ING霸菱專責細價股分析,投行削減開支,自然率先向員工『開刀』,猶記得情人節接到解僱信,令節日『有情』頓變『無情』。最終足足靜待了9個月,方在華資銀行覓得新職位,薪酬卻銳減七成,一度對事業前景感到懷疑及不安。」
惟塞翁失馬,劉紹文補充,待經濟重回正軌,投行再度招攬人才,他於2000年即重返歐資大行,他反思到裁員經歷令他意外避開了97年前高價置業而成為「負資產」的一分子,反而在「沙士」期間以低價入市,輕鬆成為「有樓一族」。
「這段經歷令我明白到理財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適當的時機作出合適的決定;做人應放遠目光,自能一步步走出困境。可惜現時學校並無理財這個普及學科,我期望日後有機會從事理財教學,將個人經驗與人分享。」他同時寄語有志投身金融界的新一代,大學選科可報讀統計及經濟等相關學科,把握時間和熱忱,及早準備如CFP等獲業界認可的專業資格,亦宜作多方面嘗試,為未來入行作好充分準備。
(出版日期:2023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