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穩定的政府行政主任工作,輾轉投身五光十色的電影行業,20多年來遊走於創作和製作等多個不同崗位的鄧漢強,即使面對行業步入低潮期,對光影世界的鍾愛卻從未改變,並努力朝着執導第二齣電影作品的目標進發,實現心目中的電影夢。
鄧漢強曾在大學主修經濟,畢業後順利考入政府任職行政主任。惟他自覺安坐寫字樓並不適合自己,故於半年後毅然跳出這個舒適圈,加入工作看似較有趣味的電視台,擔任工資大減一半而工作量卻倍增的劇集組助理編導,其後在機緣巧合下,轉職至香港電台,擔任戲劇組助理節目主任,期間參與劇集拍攝,集製片、副導演及資料搜集於一身,也有機會編寫劇本,逐步發掘對電影製作的興趣。
「在港台兩年,我便跳到電影圈,最先接觸編劇工作,再轉往副導演崗位,一做十多年,期間斷斷續續為港台撰寫劇本。」鄧漢強坦言,受盜版猖獗影響,加上其他亞洲地區的競爭加劇,本港電影行業於97年後開始萎縮,他有一段時間主力從事廣告製作,雖可應付生活,但也想到要為未來作出規劃,而當時他便選擇了進修增值一途。
基於希望選修從未接觸過的學科,為創作事業及學習生活注入新鮮感,當時他遂報讀了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的「媒體設計及科技藝術碩士」課程。
鄧漢強回想:「於城大修讀時,最大得著是課程提供的思維訓練,令我的思考模式有所轉變,其中亦留下若干印象較深的片段,例如其中有一門藝術哲學課講及『What is Beauty』,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卻可擴闊思考空間,讓我習慣運用多角度思考,對從事講求創意思維的電影工作甚有幫助。」
提到入行至今曾參與製作不少受歡迎的電影,如《重案組》、《甜蜜蜜》及《寒戰》等,鄧漢強稱,較難忘是2007年為荷理活製作的電影《功夫之王》擔任製作總監,因要趕及聖誕檔期,故必須在既定時限內完成,最終採用以靈活快捷著稱的香港拍攝模式,代替前期籌備較長時間的荷里活模式,成功完成任務,從中也反映香港電影人擅於應變的優勢。
「電影業近年不斷萎縮,全盛時期年產逾300齣港產片,到今天純港產片每年不足30齣,我入行時剛好搭上電影輝煌年代的尾班車,也見證過大製作;但近十年才入行的新晉電影人,除非參與合拍片,否則多是拍攝低成本作品,要創出一番事業也較以前困難得多,如不是真正鍾愛電影工作很難維持下去。」
雖然行業低迷令資金銳減,限制了港產片的製作規模,但鄧漢強相信,作為創意工業,創作自由與創意仍是電影的靈魂,只要電影人保持創作熱誠,仍可帶來優秀的作品。他又寄語有志入行的新一代,若沒有生活負擔,可考慮投放一兩年時間作體驗,若經歷箇中艱辛後,那份熱情仍未減退,再決定留下,繼續等待一個機會,可能是一個好劇本,也可能是一個好演員,助自己創作一齣出色的電影。「對我來說,現時最想做的,是繼當年碩士課程的畢業作品後,再擔任導演,執導不同類型的電影。」
(出版日期:2020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