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獎作品

宏村的水圳



卓越

香港城市大學 創意媒體學院 本科生


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去宏村了,徽州的風物總是讓人看不夠。它就在那裡,如明白攤開的歷史大書,可第一次翻與第二次翻感覺截然不同。記得第一次到宏村,純為其建築之精妙古樸所傾倒,胸中恨不得奔湧萬言,<弘城夢事>洋洋數千字揮毫即成。而這一次靈感似乎澀了,或許是我終於低頭看路的緣故。

出了歙縣縣城,迎面便是純淨的微雨清氣,頓時面上的塵埃都淡去了幾分。進入村落,已是淅淅瀝瀝三兩小雨,天公並不急切,我們亦免去打傘。衣裳上零星幾點痕跡,竟有了別樣的小欣喜。

巨集村一大妙筆在於其牛形人工水系: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乃牛角,“月沼”乃“牛胃”,“南湖”乃“牛肚”,兩旁民居乃“牛身”,而九曲十彎的水圳則是“牛腸”了。

踩濕漉漉的青石板過月沼,待踏上石板路進入宏村各巷時,便不可再忽視這水圳的存在了。據說水圳連起足足有1200多米長,真可謂家家、院院、戶戶皆有水。僅從這一點即可看出徽州先人的匠心獨具:他們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攔河建石壩,砌人工水渠,利用地勢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九曲十八彎的水渠穿敬德堂、敬修堂、承志堂,過月沼與南湖,澤被兩岸農田果木,最後流入濉溪——將水之靈動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給靜謐的古老村落平添了生機。古人的智慧如何都透著古樸與天真,對待自然的態度親近而不狎昵,敬畏卻不生疏,人與水的關係始終是千百年來與自然相生的著名命題,似宏村這般親水愛水善水卻不侮予水的,正合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古言,靈氣充溢,餘味悠長。

途徑桃園居時見有賣徽州特產的燒餅,上前去看。一側的老婆婆著了印花藍的布衫,在鐵鍋裡細細翻炒著十幾個燒餅,家醃醬菜的香氣悠然飄出,我不禁想到承志堂磚雕礎石的歲月痕跡,甚至村口白果樹屏天而出的滄桑,外加湯溝老家二舅舅自製的辣椒醬。見我駐足不前,老婆婆遞給我一塊剛出鍋的燒餅,念叨幾句當地的方言,我並不識,導遊在一旁解釋,做燒餅的水就是這裡的山泉水,直接從水圳打上來即可和麵。老婆婆看出了我的驚訝,指指腳下淙淙流水的小渠。我用旅行杯舀水而嘗,舌尖充盈著雷崗山蔥郁植物的翠,月沼初發菡萏的嫩,淡而有真味,不甜亦不寡。以前唯知好水泡好茶,未曾想好水亦可造好餅,呵呵。

聽人說,巨集村水圳最初的目的僅是“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泉”。奇妙的是,這裡水位一直保持著恆定的位置,即便是下雨,也會保持在石橋下一點點。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尺度的保持之微妙,亦從百千明渠暗渠的汩汩清流中窺見一斑。這,竟蜿蜒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景——水至柔,利萬物而不爭;水圳亦無直道,大小彎曲間不知繞開了多少攔路的障礙,但從未斷絕,從未滿溢,靜靜流淌,惠及宏村百姓。思及此,我的心中充滿溫厚的敬慕,水圳的千回百轉似昇華為一種人生的信條,不浮誇,不張揚。

穿庭入院而過,蹦跳于溪石之間,在中游的石壩處打個旋兒,在廊廡間的芭蕉邊歇歇腳;敬德堂樓角的鼇魚,梓路寺清晨第一響鐘磬,雷崗山日出前的雲蒸霞蔚,南湖書院的學子們青衿隱隱……願與這涓涓細流一道,將此徽州靈地徐徐識遍。“畫裡鄉村”中遺下了氤氳的一筆殘墨,觸及徽州子女溫潤的心床,緩緩溢將出來,現世安穩。

唇齒間尚存留清渠裡的一抹朴朴餘味,我不由得閉目留戀地品,這一刻,新雨濯後的青苔香,浣紗姑娘的皂莢香,南湖畔戲耍的孩子指尖的凍糕香,一齊跌入我最深的懷中。

注:宏村,古稱弘村,位中國于黃山西南麓,距黃山市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裡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個村落占地30公頃,枕雷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美稱。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摘自百度百科-宏村)

【評語】
文字流暢、老練,敘述引人入勝,對於景點的歷史文化背景瞭解深入,信手拈來,審美與文化表達得到共同體現,且展示得不留痕跡,作者的身心俱已投入山水景物,是一篇用心寫作、情、景、文俱佳的上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