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訪問


Dr.Lo's photo

日期︰2011年12月1日
時間︰下午二時四十五分

圖︰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
小︰小思


圖︰請問你仍否記得第一次投稿是在何處?是哪個刊物?

小︰在還未正式投稿到報刊前,我的作文會由老師選出,以貼堂方式在壁報板展示。到初中三時 (約1957年),有一份左派的學生報紙叫《青年樂園》,有一版面讓學生去做編輯,這可令學生有參與編輯工作的機會,可說是非常成功的。因此,我便第一次以編輯身份,組織同班同學去為了一版寫稿,可以說我是集編輯及投稿人的身份於一身的。

圖︰我知道你也曾在《中國學生周報》投稿。

小︰我在《中國學生周報》寫的是約稿性質的專欄。大一暑假,我去台灣旅行,作為一個熱愛中國而從未離開過香港的人,到了一個屬於中國卻又不被承認的地方,我有強烈的感覺。當時社會還未太流行旅遊。回港後,在跟生物系教授交談中,他知道此行對我衝擊很大,便鼓勵我把所思、所見和所感以文字寫下來,而我的一位在《中國學生周報》工作的師姐陸離知道後,就給了我寫專欄的機會,欄名叫「一月行」。

圖︰有些老師會鼓勵同學參考你的作品來學習創作,你有何看法?

小︰我的作品對學生在創作方面的幫助不大,理由是我並不是一個創作家。我寫作說話的對象多是學生,故我要以簡明、直接的語句向他們傳遞訊息。如真是創作人,他們便要能使用多種技巧來表達。我的說話是直接、條理分明、準確地向我的學生讀者傳遞。故寫作起步學習期尚可參考我的作品作為基本訓練,到基訓後期,便要離開小思,進一步便要觀摩其他作家的作品。

圖︰請分享一下你的閱讀習慣。

小︰閱讀,是我人生的一大部份,我並不「偏食」,我會廣泛閱讀。退休前我主要閱讀與教學和研究有關的書籍,而現在我 看的種類很廣泛,例如會看建築類的書,因為建築與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如要了解一個城市,可從其建築開始看,建築其實是另一種語言。另外,我也喜愛文化書籍。我們的目光不可太狹窄,文學要在文化平台上才有意義,如要了解文學,便要了解當地文化背景,才可深入該文學作品裡。藏書心得、版本研究等亦是我的所愛。近年中國和台灣有很多關於藏書研究的作品,我買了許多藏書家的日記、手稿,和研究藏書的材料。早前我捐出的是香港文化現象、文學作品、香港文學研究的書,將來若我再捐書的話,便會是另一系列的書種了。

圖︰現在大家都說學生很少看書,你同意嗎?

小︰同意,但這情況並不只限於香港,這是世界性的,因為這是個電子時代。閱讀是要通過文字去解讀訊息,然而這是一個快速的年代,現代人喜愛圖像化和直接的東西,不用經過太多思考。然而閱讀是寫作材料的來源,多閱讀便會有豐富的養份,故很少作家會說自己很少看書。有些人可能天資聰穎,不用看很多書寫作也很出色,有其魅力,不過這類人始終佔少數。有些偉大的作家可能一生只出了兩本書,但他們可是讀過很多書的。

圖︰看電子書和紙本書有什麼分別?

小︰在我這一輩人來說,看紙本書才算是閱讀,因為拿在手中,紙的生命會與讀者聯繫起末。我並不反對電子書,其輕便實是優點,可是它的閱讀模式是方便粗讀,讀者習慣了快速地粗讀,書的內容不入心,並沒有進入他們的生命和血液裡。有一位母親說她的孩子讀了一百本書,但是怎麼讀是一個重要問題。我們要精讀、深耕。閱讀是要通過學校和家庭教育,去培養孩子精讀好書的習慣。

圖︰現在大多數人都習慣了用電腦作為書寫工具,你有何意見?

小︰其實我是很早已用電腦寫字。不過,以前,我們可從作家手稿中看見作家改動的痕跡、心靈的活動和思維路線,這些都是使用電腦後而看不到的了。

圖︰你在《盧瑋鑾教授所藏 – 香港文學檔案》網頁的序言中,引用了弘一法師「我到為花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四句偈語,。代表你對香港文學資料庫發展的期望。你認為年青人可如何承傳下去?

小︰只要這世界還未到末日,則必會有花開。不怕風吹雨打,雨打後依然有花開。我們未能擔保沒有風吹雨打,但愛書人不死。

圖︰你從小便能寫出好文章,是如果培養出來?

小︰我的母親在我少時便培養我的閱讀興趣。因戰爭關係,我九歲才入學,入學前母親便給我看好多書。積學儲寶,我慢慢也學會文從字順,寫出一些有條理的文章來。雖多次搬家,但我仍保存了小、中、大學時的作文簿,因為我很珍惜老師的批改,亦愛惜我的文字根源。

圖︰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得到了一批逾五萬冊1911-80年出版的中國藏書,你認為對城大和香港何影響?

小︰我不清楚城大以什麼準則去收這些書,然而由於現在很多人對舊書買賣,只求把價錢炒高,這病態的處理方法,令真想買好書的人,失去機會。今回城大能買到這麼大批書,許多是罕見珍本,城大圖書館藏了這些書,給研究者參考。真是公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