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古籍一個現代的「家」 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於十二月十九日在圖書館多用途展示區舉辦「近現代中國書刊珍藏——余志明陳麗娥伉儷捐贈展」。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創辦人及香港城市大學榮譽院士余志明先生,將「古佚小說會」珍藏之五萬件書刊、文獻,捐贈予城大圖書館作永久保存,為本地學者提供極具價值的研究史料。

 

       余志明先生一直重視中華文化的保存和傳承。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在中文電子出版領域內製作了《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並在過去十年不斷完善,使這龐大電子數據庫更為完備,嘉惠學人。余先生一直熱心支持城大的教育發展,除了多次捐出全額獎學金給貧苦學生,更擔任特約教授,並自2007年起出任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在文化領域內,余先生也非常支持城大的崑曲推廣教育,發起並捐助「崑曲傳承計劃」及「青年崑曲藝術家駐校計劃」。此外,為在香港弘揚敦煌的藝術文化,更為城大策劃及資助 ”Inside Dunhuang” 項目,推動多媒體創意發展不遺餘力。

 

       是次所捐贈之書刊最早可追溯至晚清,同時,又以1911-1949年及 1949-1980年兩個時期出版的書刊最為珍貴。內容涵蓋文史哲,種類廣泛,當中包括民國時期的書籍雜誌、新中國文學作品、文革時期的各類文獻 (如小報、漫畫、相片)、香港書刊 (如著名作家之手稿和簽名本) 等,在一般圖書館藏品中甚為少見。其他捐贈文獻的類型還包括:清光緒年間地契、近代文人筆記、地圖等等。

 

       部份書刊的出版時間1911至1949年期間,中國社會正處於新舊變遷的時代,中西思潮的交匯碰撞,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更替等帶來的文化領域的巨大變革,使當時的出版品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收藏價值,但歷經數十年烽火飛煙、炮彈連天的歲月洗禮,再加上抗日戰爭勝利後,嚴重的通貨膨脹造成的紙張緊缺、出版數量銳減,引致當時的出版品往往很難留存至今。而自1949年至1980年代,由於社會、政治等原因,中國大陸地區的很多出版品也只有少量能流傳至香港。即使留存至今,這些文獻還要面對另一種長久保存的挑戰。我們知道,中國的宣紙有「紙壽千年」的美譽,但是由於近代機器造紙技術相對落後,紙張的酸性較強,使得這時期出版品的紙張遠遠不如傳統宣紙的壽命長久,如果不能妥善保管,老化的速度極快,極易發黃變脆,面臨永久損毀的威脅。

 

       中華文化典籍流傳至今 ,是國家珍寶 ,也是世界重視的文化遺產。在資訊科技化時代,如何將文化資源之「保存」、「流通」、「推廣」加以統合,成為圖書館必須正視的課題。具重要文物價值的 「古籍」,將以另一種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並使其內涵能得到最充分的運用。城大圖書館將用恒溫、恒濕,超高頻射頻識别(UHF RFID)保安系統保管,附加多種後期增值服務,例如書目資料,並在不影響版權下進行數字化工作,延長文獻寶藏的壽命,並方便在網上使用,讓古籍文獻在圖書館找到一個永久、安穩、現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