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法庭訴訟以外解決國際商業糾紛的重要方式,近年在亞洲地區亦逐漸廣受接納。曾擔任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秘書長的獨立仲裁員鮑其安,擅長處理複雜的國際仲裁事務,更透過參與業界不同公職,致力推動行業發展,並鼓勵更多具潛力的本港新一代投身仲裁界,把握仲裁需求持續上升帶來的新機遇。
現為國際商會仲裁院副主席,並擔任獨立仲裁員的鮑其安,在紐約、倫敦及香港從事法律及仲裁工作逾20年,為不同地區的企業處理廣涉知識產權許可、股東協議、建築及房地產項目、金融服務和其他合同等領域的糾紛,累積豐富經驗。
父母為台灣人、在美國出生及成長的鮑其安坦言,大學畢業後因有意攻讀法律,故加入紐約的律師事務所任職法律助理,惟不久便發現從仲裁角度處理爭議,較訴訟工作更有趣味。她說:「我自覺(法律)訴訟較本地化,也只能代表其中一方爭取權益;相對上,國際仲裁較具彈性,涉及的領域亦更廣泛,而且不只局限於一個地區的法律。仲裁員並可站於客觀位置,就各項糾紛或爭議作出裁決,這方面特別有意思。」
適逢那時可申請國際獎學金,她遂從互聯網搜集不同課程資料,冀將興趣轉為事業。鮑其安憶述:「當時特別想前往香港這個東西文化交融的地區進修,加上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是首個亞洲區內開辦仲裁及爭議解決學碩士課程的院校,促使我作出報讀決定。」
這亦是鮑其安首次踏足香港,想不到由此與這個城市結緣。她憶述,由於課程屬兼讀制,同學以在職進修的專業人士為主,較多是工程師,也有紀律部隊。印象較深是課程甚具教學質素,導師中更有不少屬獨立仲裁員的特約教授,在課堂上不時與他們分享處理仲裁個案的實戰經驗和心得,令他們在學習理論知識以外,對行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聯繫。
「若不是在城大時已認識到業界人士,我日後未必有機會加入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成為秘書長,拓闊眼界。」鮑其安指出,城大另一強項是多元化的海外交流活動,如她在兩年進修期間,曾兩度赴維也納與國際學生展開交流和比賽,這對她是很重要的學習經歷,也為日後投身跨地域的仲裁工作,奠下更穩固的根基。
因應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愈趨蓬勃,除本地企業數目不斷增加外,也有大量外資及跨國企業進駐,加上跨境交易持續上升,對有助解決商業爭議的仲裁亦有更大需求。鮑其安直言,而在芸芸亞洲城市中,作為重要經濟要塞的香港更是別具優勢。
「香港這個城市除了兼具優越的地理位置及中西文化交融外,也坐擁穩健的法治基石、國際視野,以至匯聚本地與海外律師、仲裁員及會計師等專業人才,故極具潛力化身為調解中外商業糾紛的國際仲裁中心。」她補充,與此同時,隨着愈來愈多內地企業開始採用國際仲裁處理商業爭端,預期亦可為香港的仲裁發展帶來更多新機遇。
鮑其安相信,這個專業領域未來將吸納更多人才加盟,對有志入行的仲裁學生提供更多實現理想的機會。「置身香港,除了接受專業培訓及取得認可資格外,學好普通話亦十分重要,藉此才有實力拓展內地這個不斷增長並邁向國際化的龐大市場。」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24日)